特邀嘉宾
Sir John Gurdo
剑桥大学
- Sir John B. Gurdon,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此前,人们认为体细胞的分化状态非常稳定从而确保我们的身体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几乎没有细胞变成另一种类型的细胞。约翰·伯特兰·格登挑战了已分化的细胞不可逆转的传统观点,他假设已分化细胞的基因组也许仍然存在可以指导细胞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信息。1962年,他将蝌蚪的分化细胞的细胞核移植进入卵母细胞质中后,细胞核指导卵细胞发育为性成熟成体青蛙,验证了他的猜想:成熟细胞的细胞核并未丢失指导细胞发育为功能有机体的驱动力。这一实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首次证实了已分化细胞的基因组的可通核移植技术将其重新转化为具有多能性的细胞。这为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易获得的细胞比如皮肤来替代另一种细胞。
Jason Bielas
副教授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
- Jason Bielas,2004年,于纽约大学遗传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于华盛顿大学Joseph Gottstein纪念癌症研究实验室获得博士后。现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核和线粒体DNA突变在癌症及衰老相关的疾病病理学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包括超敏突变检测方法的研发及应用,从而寻找并建立新的基于DNA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
- 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人类生物学部门和公共健康科学部门的成员,并参与转化研究项目。2013年在埃里森衰老医学基金会被授予新学者荣誉,2015年在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被授予新环境科学家奖。
Oscar Ces
主任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
- Oscar Ces,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发展与推进主任,生物化学研究所及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教育中心主任;膜生物物理平台联合主任;化学系管理层成员。学术期刊《单细胞分析》的副主编,分子膜生物学和帝国理工学院出版社的化学组委员会编辑顾问。
-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微流体技术的人造细胞的构建(自下而上的合成生物学)、微流体单细胞分析和操作、光电纳流控、分子膜工程、蛋白膜和药物膜相互作用、脂膜力学等等。
Oscar Ces 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包括葛兰素史克、宝洁公司和辉瑞公司。
Yuju Chen
主任
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 陈玉如,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化学博士, 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主任, 研究员; 兼职国立台湾大学教授,国立嘉义大学教授, 台湾基因组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组学和质谱分析, 已发表多篇期刊论文。
获奖及荣誉:
曾获台湾社会质谱分析杰出学者奖(2011);
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2012) ;
台湾中央研究院杰出青年研究员奖(2008);
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突出青年化学家奖(2007);
中国化学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6)等。
H. Leighton Grimes
教授/主任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
- H. Leighton Grimes,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教授;癌症病理科主任;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癌症和血液疾病研究所,恶性血液疾病研究项目的联合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血细胞生成、分子生物学、分子肿瘤学:包括造血建模、骨髓形成和白血病的研究。
- 目前致力于研究Growth factor independent-1 (Gfi1)转录阻遏蛋白,其研究结果将Gfi1从白血病模型和正常骨髓生物学中作用的研究,拓展到检测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非免疫性慢性自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成年患者中的GFI1突变。此外,他利用Gfi1作为分子探针来研究骨髓的正常发展和先天免疫行为以及骨髓衰竭和转换。
Alfredo Ibanez
主任
秘鲁天主教大学组织研究和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分子生物学、质谱、统计、生物学应用研究。
获奖及荣誉:2011-2013获得居里夫人欧洲内部职业发展奖;
2008-2010获得洪德堡博士后研究奖学金;
2006-2008获得国际普朗克研究奖学金;
德国学术交流服务研究资助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和科学家。
- Alfredo J. Ibáñez 曾在多家科研机构和科研公司参与科研工作,包括苏黎世理工学院(ETH Zurich)、德国SCIENION公司以及马克斯普朗克生态化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等机构。
Kathryn Miller-Jensen
助理教授
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Kathryn Miller-Jensen,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谢弗实验室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博士后。现任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通过由分子间的化学和物理相互作用构成的信号网络识别及应答环境信号,并最终调控细胞的行为。其团队运用定量且系统级的手段,研究病毒感染的信号并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她的实验室利用遗传工程病毒研究病毒感染,以及实验和计算技术监测因感染而发生的信号网络的改变。
她目前致力于研究在HIV感染的早期阶段表达的蛋白如何为免疫系统细胞建立病理状态;以及如何激活潜伏期HIV以清除慢性感染。
Kathryn Miller-Jensen曾就职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默克制药,中国科学院和摩立特集团。
Steven Potter
教授
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
S. Steven Potter,1976年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获得博士学位。1976 – 1978年,获得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奖学金。现任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儿科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肾脏的发育和疾病、Hox基因、颅面发展、肾脏发育过程中不同功能结构的全基因表达图谱、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紊乱的检测、用突变小鼠进行颅面发育研究、激光捕获显微解剖、下一代测序、和微阵列、一次重组多个Hox目标基因。
Yousin Su
教授
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
- Yousin Suh,就职于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并担任该校遗传学系、药学系以及眼科视觉科学系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结合现代先进的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衰老以及衰老相关疾病过程中各种遗传因素的作用。她的工种目的基因的生物序列多态性(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识别与检测及其在衰老相关表型中的潜在功能影响。
- Yousin Suh的研究加深了科学工作者对老年群体表型多样性的认识,包括衰老相关疾病的易感性以及超常的长寿。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工作拉近了群体遗传学与衰老分子遗传学两门学科之间的距离。
Jonathan Sweedler
教授
James R. Eiszner Family
- Jonathan Sweedler , 1983 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89 年在亚利桑那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其后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于 1991 年起任教于伊利诺伊大学。
- 现任James R. Eiszner Family 化学讲席教授;化学科学学院主任;高级研究中心教授;供职于贝克曼研究院、Carl R. Woese 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和整体生理学学院和神经科学项目和生物工程项目。《分析化学》杂志主编。
-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分析化学,专注于开发新方法分析纳升体积样品中的化学反应发生, 并应用这些分析方法描述多种动物模型中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分子组成、分布和动态释放的特征。
Jan Vijg
教授
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
- Jan Vijg,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系和眼科及视觉科学教授,1987年于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供职于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哈佛医学院、以色列贝斯医院、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巴克老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并任学术期刊《突变研究》主编。
-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组不稳定是老化的可能原因、基因组维护及其作为长寿保证体系的作用;衰老和癌症的表观遗传学;单细胞基因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
- 目前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并行测序的方法,对人体和动物模型的正常和疾病组织的全基因突变和表观突变负荷进行评估。
Jan Vijg曾就职于Ingeny B.V.公司、 AlphaGene公司、Retrothpe公司等。
Chaoyong Yang
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杨朝勇,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担任BMC Biochemistry 副主编、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Analyst 国际顾问编委、美国物理联合会期刊Biomicrofluidics 顾问编委、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编委、《分析化学》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微流控、分子识别、DNA自组装、癌症的早期诊断
- 获奖及荣誉: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员;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福建省青年科学与技术奖项;2012年获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
黄孝伦
主任
四川省人民医院
- 1998年获华西医大医学博士学位(肝胆胰外科专业);1998-2000,中山医大附一院外科:博士后;2001-20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外科助理教授;2005年中山医科大学聘为:外科副教授;2006年获美国执业证书;2006年7月-2010年2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院肝胆外科、器官移植中心工作,并兼任细胞移植中心主任。2010年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引进高级人才、西南交大生物医学研究生导师 、肝胆胰脾外科•细胞移植中心主任。经过严格的国内、国外大学医院训练,肝、胆、胰、脾外科: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完成胰腺器官移植62例,完成人的胰岛细胞分离527例,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69例,完成肝脏、肾脏移植超过200例。
裴雪涛
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输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卫计委“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广州市干细胞治疗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造血细胞工程、治疗性干细胞产品与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等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7项;3项干细胞制品获CFDA临床试验批文,2项干细胞治疗技术获总后卫生部临床新技术批文;获国家专利授权52项,PCT专利1项;在Cell Stem Cell 、Hepatology、Blood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30余篇,主编及合作主编专著9部。
杨晓凤
主任
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
- 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干细胞技术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沈阳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血液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内分泌分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常务编委兼首席专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编委等职务。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动脉超选择性干细胞输注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疑难疾病。获军队、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7部。